新闻搜索
游学之旅
品非遗文化,悟工业发展 ——记乐山线游学活动
发表时间: 2016-05-12发布人:赵时莉点击率:1372
2016年4月24日至4月26日,我校部分同学到眉嘉故地进行了游学活动。在这短短的三天里,同学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本次的游学旅程吧!
◆感受竹编神韵,体会船镇民风◆
青神竹编艺术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编织艺术。在竹编博物馆里,同学们欣赏到了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竹编艺术品,领略到了我国传统竹编艺术的无穷魅力。这不,小伙伴们都按捺不住了,动手编起了热带鱼喔!
罗城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街道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几百年来,罗城人在这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小曲、掏耳朵、抽叶子烟,享尽了人间红尘的清福。
◆恍如隔世的小火车,体验矿井生活的艰辛◆
嘉阳小火车——小、窄、旧,冒着蒸汽,被誉为工业革命活化石。当同学们到达犍为县跃进镇嘉阳小火车车站时,一种隔世之感油然而生。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由工业时代悄然进入了信息时代。
芭沟是嘉阳煤矿最早的工作点,始建于1938年。来自祖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采煤工人在这里曾奋斗了半个世纪,留下了诸多的历史记忆。
(撰稿:赵时莉 图片提供:乐山线带队老师)
附乐山线优秀游学报告:
①
鱼与渔与愚
——乐山犍为游学报告
(编辑:2017学部 赵艺杰 摄影:2017学部 赵艺杰)
《罗城古镇篇》
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此来譬喻犍为罗城古城的文化、人民与经济再适合不过。
纵观其历史,上天犹如一个戏弄者,“扔给”了它几处煤矿(不可再生,比作鱼),那里的人民的生活中心就开始围绕着“挖煤”二字,于是与高速发展的外界的联系慢慢地断了(除了与外界的矿产交易)。在其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下,我们于是看到以下的面貌(下图):
放眼望去,一位位耄耋之年、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闲憩,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没有去工作、也没有去上学,而是窝在古镇里一间间的网吧“逍遥”。一切的一切好像都与现代的发展背道而驰,像是刚刚学会飞翔的雏鹰变成一只任人宰割的麻雀,整体呈现出了一片衰败的景象。不禁有惑:
昔日以煤矿著称的繁华古镇为何落得今天这幅田地?
(如上图)由于单一发展方式,导致能源慢慢枯竭,在近代经历过一次繁荣时期后就急速衰败。一个个矿井渐渐废弃,人们的就业率开始下滑。子女不得去外地打工,这导致了罗城古镇成为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集聚地。将来的某一天,没了政府的支持,罗城古镇就将会成一片空城。
(无父母管教的孩子)
嘉阳小火车也是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矿产资源的慢慢枯竭,嘉阳小火车存在的意义不再明显,因为当地面临着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威胁,所以必须靠着这第三产业链——嘉阳小火车带来的旅游业为生。
可是,我们来对比一下现代化火车和嘉阳小火车的消耗量:
早期的火车后面有一节煤车(如嘉阳小火车),专门供车头烧煤加热水形成蒸汽从而驱动车头向前进,煤燃烧是会排放废气的,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等(如上图)。早已落后的嘉阳小火车对比于现代化的动车,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可它现在还为什么不会被取代呢?
这也就回到了报告的一开始所说的,因为那里的人民将上天给的鱼吃完了,由于一种原始于骨子里的惰性,一种习惯于将时光浪费在牌币纸钱的慵懒恶习,懒于去技术革新,懒于去创造,所以就将错就错“保留嘉阳小火车”。对于外界的一种洗脑应该就是大肆宣扬其历史悠久了吧。
罗城古镇的近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源于嘉阳小火车带来的旅游业,可是,面对每天如此大的煤炭消耗和如此巨大的环境破坏,这样的经济代价太大。终有一天,罗城古镇的人民会意识到,当环境破坏殆尽、煤矿所剩无几时,剩下的只是一副副失去灵魂躯壳,只是落后破旧的房屋和慢慢等待死亡的黄发垂髫。
也许真的只有那一天到来人民才会真正醒悟。
鱼和渔与愚。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