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之旅

寓教于乐游——自贡宜宾线研学旅行

发表时间: 2019-12-04发布人:赵时莉点击率:1416

(撰稿:22学部自贡宜宾研学游  陈思伊

战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劝学篇》中写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带着对书本外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跟同学们踏上了这次自贡宜宾的研学之旅。



天未明,我们就在学校操场集合上大巴车,从成都到自贡需要3个小时,为了有效利用这个时间,老师们安排我们再车上把这次研学的目的地做了一个资料学习,对目的地有个初步的背景了解,这个珍贵的预热对后面我们的研学真的有很重要的帮助。

大约11点过,我们到达第一站—盐城自贡,然而第一站并不是跟盐有关,我们来到了恐龙博物馆。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恐龙化石就在我面前,看着这巨大无比缺只剩下骸骨的过去,仿佛时光在上面停留,我的眼光穿过恐龙的骸骨,似乎看到亿万年前叱咤地球的统治者正在威风凌凌的厮杀在这地球,他们捕杀任何非他们物种的动物,为所欲为而又趾高气昂的践踏着地球上一切生物,然而一场不期而遇的行星瞬间毁灭了他们,恐龙—这个昔日的王者就在山崩地裂的时空里埋葬了种族的未来,只剩下骸骨供奉现在地球的统治者观瞻。虽然宇宙空间的碰撞不可预知,但是恐龙的下场提醒我们要从小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去了盐业博物馆和燊海井,最震撼我的除了燊海井古老而复杂的炼盐工艺,更是回来后,在查询关于盐业博物馆资料时,读到的一句诗: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清 吴嘉纪《煎盐绝句》)结合在燊海井和盐业博物馆看到的实物景象,这句诗更生动而具体的反应出了当时盐工艰苦而恶劣的生活环境,然而吃苦耐劳是中国人骨血里的根,即便是流火的 农历六月,仍然要在烈火旁熬卤煎盐。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古代就打造出了世界上最深的燊海井,举世瞩目。而聪慧的自贡人民更是为了体现对盐的热爱和期盼,硬是创造出了“燊“这个字,流传自今。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自贡去了宜宾,在宜宾的第一站是在李庄古镇。我跟随父母去过很多古镇,然而让我这个学子深受感动的古镇这却是第一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16个简单的字背后是一个沉重的故事。李庄一个罗姓的绅士为了帮助当时深受战火困顿的同大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接纳并安顿了同大学子,并给予他们巨大的资助,在李庄办学,让知识得以延续。


快乐的时光在同学的陪伴,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过去了,然而我却很是怀念,这三天的一幅幅画面中脑海里一帧帧的回忆着,来自同学在爬坡上坎时伸过来的牵手之力,有来自夜晚老师轻手轻脚的查房盖被之温,有来自恰好偶遇生日全体陪伴和祝福之暖,怎么舍得这三天就这么过去,我把她记录下来,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22学部自贡宜宾线的同学们,再一次故地重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加油吧,少年!




文章关键词:

版权所有©2013-2024成都市泡桐树中学 审批资质号:川教YW-20140047 蜀ICP备14014853号

学校地址:成都市同怡横街298号 邮政编码:610091 电话号码:028-83572610 电子邮箱:cdpts@cdpts.net 学校微信公众号:cdpts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