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游学之旅
研文化学自然——杜甫草堂和浩海立方研学旅行
发表时间: 2020-11-24发布人:虎虓虓点击率:1250
在杜甫草堂的研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位于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的最后一重建筑——工部祠。为何会有工部祠这一建筑呢?
对工部祠,我了解到: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并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工部祠内,正中设有杜甫神龛,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殿内还存有两通杜甫石刻像,正中是明人何宇度所作,另一通是清朝人张骏临摹南熏殿本所刻“诗圣杜拾遗像”。除此之外殿内还有两通草堂石刻全景图。
在此过程中,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工部祠内还设有南宋诗人陆游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神龛呢?”对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询问相关解说人员。我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黄庭坚、陆游与杜甫可谓志向相同,二人都是后世学杜并获得极高成就的诗人;
第二,黄、陆二人与杜甫一样,都不是蜀人但都曾居于蜀地,写下不少吟咏蜀中风物的诗篇,且又“去蜀而不忘蜀”,深受蜀地百姓敬重;
第三,殿内若只塑杜甫一人,异乡作客,难免过于孤单。如果三人一堂,既能共论诗艺,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礼,以盛香火。在祠内我所见的有一副对联就对此做了很好的总结:“荒江结屋共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
草堂质朴而绚烂,美中,饱含自然的靓丽。每一重古老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一路走来,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建筑,五重情感,五种灵魂,五种色彩。草堂用它别致的风格,编制出融合人文自然的历史长卷。陶冶我的情操,洗涤我的灵魂。
在海洋馆的研学中,所见又令我焕然一新。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同一展馆内其中的鲨鱼为何不吃其他鱼?
在与饲养员的对话,与自己查阅的资料中,我了解到:大鱼吃小鱼在海洋馆里绝对是存在的。海洋馆里的鲨鱼并非不吃鱼,而且正常情况下有稳定足量的饲料鱼投喂,吃饱之后对捕食活鱼不那么感兴趣,所以才能勉强和平相处。一旦投喂不及时或者没吃饱,就可能捕食同池其他鱼类甚至小规格同类。
且大鱼吃小鱼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在一瞬间的事,人的肉眼是无法察觉的。
以及我发现部分鱼类为清洁鱼,可以帮鲨鱼吃掉它腮上的脏东西,使鲨鱼远离疾病,鲨鱼也就不会吃它们了,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
每一场研学都是文化与实践所融合出的结晶。不论是杜甫草堂亦或浩海立方,都是结晶的一部分。而文化与自然的交融更是这结晶中的一份璀璨之光。
爱上人文自然的研学旅行,便爱上了这瑰丽多姿的世界。
23学部导师8班 陈瑞懿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