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课程建设
筹备组实地观摩上海中山学校特色课程
发表时间: 2014-07-05发布人:何明贤点击率:1090
2013年11月11日下午1点,我们筹备组的课程研修班成员及江浙研修班成员一行70多人,来到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实地观摩。
初冬的上海,却呈现出一派暖冬气息,室内微热,室外凉爽。在冬日暖阳的温情抚弄之下,我们走进了中山学校。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卢埔大桥下面,是上海市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同时,也是上海市提升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在课程建设、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领先。它占地26亩,共147位教职工,975位学生,小学部21个班级,中学部23个班级,平均班额为20-30个学生,实施小班化、部分学科走班制。在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它拥有特色化个性教室、充满艺术氛围的陶艺室、6万册图书的图书馆、奇思妙想的科技屋、信息灵通的业余电台、优雅的咖啡吧、平和的心理咨询室、温馨的绿色网吧等特色区域,处处呈现精美的文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点滴凝聚着中山学校师生的智慧与辛劳。如今,中山二期工程,已于2013年7月动工建设,两年之后,他们将迎来学校的第二个春天。
八年以前,这所学校却面临着让位世博拆迁工程的“生源危机”,教师平均年龄32.3岁,虽然年青,但缺乏经验,为了生存和发展,学校大力掀起了课改之风。
课改之前,他们对学校进行了SWOT分析,先分析学校内部实际情况(优势、劣势),再分析学校外部的教改环境,提出了精品教育目标。08年,该校正式提出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含探究性课程、社团课程等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实施方案。提出课程开发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为优质学校确立了发展方向。在行动上,以对话机制为前提,特别注重“制度、学习、解读、研讨”的系列建构。其中,制度是学校管理和课改实施的重中之重。
在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对各种教学问题和案例,拟定相关制度和方案,不断解决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持续推进教改的成长和运行。通过教改实践和不断的摸索,学校提出了以下五要: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实施推广红十字课程,要求教师流淌“爱的血液”; 二要推广“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细化分层管理细则;三要强调“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四要体现“师生关系的互动性”;五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人性化”。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提出了“学生为上,效益为先”的理念。
中山学校校长马园根说:“教育不仅守护着知识,而且守护着社会价值观,更守护着下一代的成长。校长要有教育自觉,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就是要承担起“以生为本”的职责。”
文章关键词: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