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课程建设
聆听专题报告——享受特色课程的味道
发表时间: 2014-07-05发布人:何明贤点击率:1343
2013年11月14日下午1点30分,研修班成员齐聚上海圣贤居七楼会议室,和一线特色课程教师做面对面交流。
在了解了上海黄浦区特色课程开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后,我们渴望了解一些特色课程的典型案例。据此,研修班导师专门为我们安排了一些在一线进行特色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老师,和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上海储能中学的苏慧老师,就《旅游地理》的课程开发建设向大家做经验介绍。苏老师首先以这样的标语动员学生——看两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看一千年的中国,请到北京;看一百年的中国,请到黄浦;师生实地走南闯北后,定下《旅游地理——经典黄浦》的课程主题。实施年级先在高二年级,类型属于非限定性选修课。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课程研究方式,依据黄浦区的旅游资源,设计体现各自旅游区特点的旅游路线,预定一些相关的主题旅游区,如豫园老城厢旅游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外滩万国建筑旅游区、人民广场都市文化旅游区等。在大框架下,再具体设置小主题。如在豫园老城厢旅游区的框架下,设置戏曲大世界、石库门民俗等;再如在主课题的前提下,设置小主题,如以“红色黄浦”为主题的旅游路线:点春堂-三山会馆-五卅惨案遗址-储能中学。形成这些宝贵的构思之后,再分门别类地拟定课程设计及教程,再开班实施课程,不断评价反思及改进。这样逐年积淀,就成就了苏老师现在展现给我们的《旅游地理》课程特色了。
特色课程的开发,除了调剂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阅历以外,它还能有什么作用呢?针对当前教育的“方法陈旧思想轻视,缺乏兴趣基础薄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现状,苏老师尝试将特色课程与学生的升学学习融合起来。她提出了地理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就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发现问题,如怎样测出地壳各层的厚度?导致其形成的几种主要原因?如玛雅金字塔。选定课题后,拟定开题报告,让学生自主探究,挑战权威,大胆修改完成开题报告。在实施阶段,让学生从迷信网络,到删减甄别到拓宽收集渠道,让学生在艰难而愉快地前行中分析解决问题。在成果展示环节,激励学生,战胜自我害羞内向等心理,大胆展示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学生发现,经历过程比研究结果更重要,战胜自我比研究学习更重要。这种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上海大同中学的姚军老师,以《课程成就教师》为题向大家做交流。姚老师说:“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课程!”以课程为核心,辐射出来的有价值、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环节需要我们去做。在他牵头开发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课程中,通过不断开发、实施、反馈、反思,不断重构、更新、成长,将各门科学融为一体,就成就了他们课程开发的特色。研究过程高于研究结果,仍然是姚老师的理念。
文章关键词: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