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教师发展
泡中历史学科2013年11月教研动态
发表时间: 2014-07-10发布人:何明贤点击率:1895
撰文时间:2013-12-02
本周新学校历史组随同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进行了感悟名校课堂之旅。2013年11月28日,历史组前往北京朝阳区著名的陈经伦中学进行学习,参加基教中心全科教研员对该校各方面教研活动的示导活动。示导活动通常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一次,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一种评估手段,实现学校课程评估全覆盖。
我们历史组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实施效果非常良好,是一节非常优质的课。当得知这课的老师才2个月教龄,我们很震惊,怎么看都有5年以上教龄了,该老师毕业于首师大,看来首都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确很到位。陈经纶中学的集体备课与督促做得很好,青年教师上手很快,所以老师的基本素质是很重要的,就是表达与思维,具备这两样,纯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目标设定、目标实现方式等等东西很容易就做到了。
第二节是历史课,由一位比较年青的教师执教,内容是“南宋和金的对峙”,一节课卡着40分钟完成课,光这一点就不容易,因为我们一般是要上2节课的,技术层面的东西缺陷不少,包括过程设计、活动设计、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做得不算充分,但课堂目标设计与达成情况非常好。课堂流畅,对青年老师很不容易,而且也有一些年青老师自己的独特设计,不拘一格。在评课当中,来自北京市和朝阳区的教研员展现了良好的教研指导能力。问题分析得很细,很到位,建议非常中肯,不仅仅是对任课老师,对我们听课的老师来讲指导意义也很强。后来与其他学科老师交流后,普遍觉得北京的基础教育在顶层设计这方面是先进的,教研员看问题有高度,对老师的指导除了细节,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式的引领,比如今天的评课,就围绕着吃透教材与学生活动这两方面,正好是这位青年老师最需要改善的地方。
2013年11月29日,历史组前往北京八十中和朝阳外国语学校学习,直接参与在学校中区级、市级的教研活动,感受和学习北京历史教学的水平。上午是初中两节课,特别是第一节“唐诗万象”,真正看到一节像历史课的诗歌鉴赏课。导入没什么特别,就是以几首诗歌概述一下唐诗的一些特点。出彩的是第二部分让学生来讲解其精心选择三首诗来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唐朝社会状态,注意是从诗中体现社会万象,而以往是很少用这种诗歌来反应历史。之后老师再让学生归纳唐诗繁荣的原因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学生会很容易从前三首诗的精讲中得出结论。然后再选取著名的唐朝诗人李白、杜甫来从技法上去体会诗,感觉诗。这两个部分的设计,将理性与感性成分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历史文化课的上法,要不然总会觉得在上语文课。这里体现出北京教学研究方面的一些长处,在传统教法之下,对教学内容总体把握水平是相当高的,起码守住历史课的基本特点,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教改迷失。不管怎么教学改革,历史课确实就该保留一些理性。当然,由于这个研究课目标就是理性,有些过犹不及,所以做为文学一面的感性元素没有能够释放了来,老师的表现也过于冷静,对诗歌的素养也有限,这也是历史文化课教师普遍需要加强提升的。
历史学科组教研
文章关键词: 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