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教师发展
泡中地理学科2013年11月跟随北京市地理教研员游学记
发表时间: 2014-07-10发布人:何明贤点击率:2156
撰文时间: 2013-12-05
这一周跟着北京市教研员高振奋老师和一位科研室的李主任参加了三次教研活动。周二下学校,很远,密云县,首都师范附属密云中学,这一天都是高中的安排。上午听两节高三的课,同课异构,下午参加学校的高中集体备课。周四和高老师参加朝阳区对陈经纶中学的集体视导,听了两节初中的课。周五参加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总结大会,在北京八十中,听了两节初中课。
密云中学的两节课都是高三的课,课题是《世界主要的农业地理区域》。两节课共同的特点是高考的针对性很强,针对高考的分析和指导很是细致,思维的训练和解题技巧练习非常到位。指导细腻,对高三的学生而言都将知识点落在字词上了,并有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指导。总结有思维提示图,进行答题指导。学生的习惯好,表述能力强,条理、清晰度、专业词汇的运用都不错,看得出来是经过了长期良好的训练。学生的点评中常常会先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先如何审的题,然后看哪个图,然后自己考虑的思路是什么,然后才是讲答案,最后同学间进行质疑探讨。整个学习过程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学习氛围良好。
不过两节课都出现拖堂现象和没完成学习任务,尤其第二节课,拖堂将近十分钟,依然只完成了预定内容的一半。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两节课以及下午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内容,研究的全是这道题是否有针对性,那道题是否严谨,完全没提到一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点评课的时候,除了教研员和李主任外,老师们的点评全是从老师层面,例如老师讲的如何、老师的题出的如何,完全没从学生的角度来点评,比如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活跃度如何。
两节课都采用了学校的规定模式,高三都在使用小组合作。模式的形式基本是“课前复习→展示考纲、学习目标→小组自主复习、互帮互纠→做练习题,小组讨论→一半的小组3号和4号展示,一半的小组1号进行点评→老师查漏补缺”。
我认为,像密云学校这样,不分学科、不分年级的推行一种固定教学模式还需要商榷。老师有自己的个性,学科有自己的特点,课型会有所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把老师全部设置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工具,把学生弄成流水线的标准件?模式不是不好,但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学科使用。高老师讲,“操作是模式的价值,但是少了思想,操作就一文不值”。如何在模式的操作中注入思想,注入什么思想,这是需要老师们思考的。在模式的操作中,还需要弄清楚我们操作的每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也就是是否达到了纠错、提供建议、整合结果的提升。我认为,忽略了模式的本质思想,忽略了来自于学生层面的价值思考,仅仅是形式上表面上的模式操作,不要也罢。
中午午饭时认识了密云县的初中地理教研员胡老师,本想请教一些教育思想、课程整合、教材开发方面的问题,结果胡老师说密云县的初中地理没有考试,连会考也没有,学校普遍不重视,连上课的老师也有很多是语文老师或其他学科的老师顺带着上。地理学科的地位在这里连音体美也不如,更谈不上教学研究。我很无语。
下午听密云学校高中地理教研组集体备课,倒是非常扎实,学到了东西。备课内容围绕高一必修第一章地球部分的会考复习,备课组总共3位老师,每位老师都承担了不同的内容,都准备了ppt。第一位老师陈述复习课的上法,展示了课件、学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第二位老师是备课组长,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考纲和考点的具体知识解读、每个考点曾经出现过的题型、复习的建议,非常详细。第三位老师陈述本部分内容曾经考过的绘图作图题。光是听三位老师讲,都满满当当的过了两个多小时。我觉得收获挺大。但是也觉得他们对课标的解读和考点的分析有些过于深奥了,人为的把难度加大了。高老师说,“课标只关注2个东西:过程和影响。比如空间、时间的变化怎么产生影响。一定不能把视野局限在一个点上。应该万变不离其宗。怎么讲过程和影响联系,实质就是在地理环境要素中把握有什么表现和影响。同时要抓住图表,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绝不能丢掉。另外,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图表,其实都是固定的,不要去追求形式上的变化多端,抓住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后面的四节初中地理课非常高质量。一节《北京的农业》、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分布》、一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世界的人口和人种》。共同的特点:
①老师讲解非常细致。读图全从图名开始,到图例,到颜色,特别关注地图的阅读方法的传授。
②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描述。
③从学生的回答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在日常的地理课堂学习中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掌握已经达到较高程度,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④老师很重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在选择学生提问时,用了“班上笑的最甜的女生”等一大串美好的、夸赞的形容词,给学生的鼓励很到位。
⑤用启发式讲授的方式,让那个学生形成思维链条,一个个问题追问下去,让学生会回答、会提问、会思索。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⑥学案设计层层递进,由简到难,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且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很好的落实了课标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⑦京版的教材和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内容设置差别很大,我们初一学习的世界地理,这里是初二学习,所以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些不同,总体感觉进度比我们快,学生的接受也要快些。
⑧教具使用非常到位,非常先进。《北京农业》一课,老师使用了网购的小麦和水稻标本,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世界人口、人种》一课,老师使用了ppt、数字星球、板书、学生用透明套图,让各具特色的教学用具充分发挥优势辅助学生学习,为课堂服务,又完全没有把课堂变作高科技展览的秀场。同时,没让如此多种的教具抢走了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⑨老师都以讲授为主,四堂课都没有花哨的花样、没有作秀的讨论、没有无效的交流,即使是全市的研究课,也让课堂回归了朴实的教育本质。老师让每一个设计的学生活动(思维活动和体验互动)都有实效有价值。课堂上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活跃远远大于了形式上的热闹。
高老师对四节课的点评非常高深,完全不说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他认为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校每个班的学生有不同的特性、每堂课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所以技术层面应该由老师自由选择。但对课标的解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不仅研讨交流课标中明确写出的内容,还要研究课标隐含内容的把控。这点需要我们好好学习。
文章关键词: 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