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教师发展
泡中信息技术学科2013年11月学习感悟
发表时间: 2014-07-10发布人:何明贤点击率:1270
撰文时间:2013年12月3日
2013年11月28日,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与同事们一起前往陈经纶中学分校参加由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集体视导活动。我早前做了功课,对这所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北京陈经纶中学分校是一所著名的初中体制改革试验学校,坐落在朝阳望京小区,1998年开始体制改革试验,2010年1月转为公办校。这所学校提出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人格健全,可持续发展,会学习,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群体”的办学目标。
到了学校,与市基教中心的初中信息技术教研员郑老师见过面后,就进入了学习的正题。郑老师谈了北京信息技术课程的架构与呈现形式及开课现状。朝阳区信息技术教研员黄老师简要地给我介绍了他们区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情况。陈经纶中学分校的同行周晓初老师介绍了当天上午的听课安排。
翻看听课安排,发现有一节智能机器人课。通过问询明白了北京的机器人课是属于劳技组的。正好,我对智能机器人课有一定的教学积累,在咱四川,机器人课与信息技术课是不分家的。市教研员郑老师听了我的想法后,与劳技组的教研员孟老师商议决定先听一节智能机器人教学课后再听一节信息技术课。
进一步了解得知,陈经纶中学分校的智能机器人课不是选修课,而是融于正常教学中的必修课,一周一节,面向初一全体学生。四川近几年也在推动这件事,但成功实施的学校几乎没有,开课的学校只开设了有20多人参加的选修课。所以,今天的机器人课堂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这堂课在机器人专用教室内教学,机器人教室内有10台电脑,十张稍大的桌子,有十套乐高NXT机器人器材。授课教师王光磊老师通过分组的模式将学生分成了10个组,每个组一至二人负责程序,两人负责搭建,一人负责协调。当天的课题是《机械臂的设计及编程》。整堂课按老师先讲,学生然后做的形式组织。教法不是很花哨,较普通。但学生玩得很愉快,小组合作在这里体现得较好。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如何让近50人的课堂忙而不乱,那就是任务驱动,任务要落实到点上,落实到人头上。做协调工作的同学的作用很关键。同时,小组成员的角色在本堂课中是轮流的,即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去搭建与编程。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得。
周老师的信息技术课课题是《PS图像处理――<我们都是大明星>》,主要讲了photoshop软件中“魔棒工具”、“多边形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工具”的使用与“粘贴入”的技巧。课堂采用讲授-接受式教学,学生是被老师拖着走的,所以课堂显得很沉闷,但是,周老师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很好,这一点让课堂有了起色。所以,这堂课给我的启示是1、用学生自己的素材教学,可以有好的效果;2、课堂内容一定不要太多;3、对于工具的掌握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随后的评课中,教研员郑老师与黄老师指出:若采用情境引入,任务驱动、学生探究,那么这堂信息技术课将是相当好的课。
信息技术课堂教研
文章关键词: 筹备